养生从哪里做起(养生的都是什么人)

来源:15手游网 时间:2022-10-19 17:54:44

文/高

人从哪里来?如果你回答一个“母亲的子宫”,虽然面对它,但如果不去想它,那就太肤浅了。西方科学,就是从精子和卵子结合成胚胎的角度证明了这个过程。哲学家还在探索,认为人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几百亿年前的BIGBANG之后,天体运动,自然元素结合成一个生态系统,细菌和单细胞生命诞生了。这些微小的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动植物世界。最近几百万年,推断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猴子掌握了劳动和语言,形成了智商和思维,逐渐变成了人类。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似乎是论证的基础,是一种假设。但是,这个假设,经过逻辑推理,越来越可信了。甚至,后来被奉为真理,让人深信不疑。比如数学,先假设1,1代表物质世界的数和个体,然后加减乘除,再列方程,积分,排列序列。在数的领域进行计算,似乎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比如语文,先发一个音,假设父母的名字,叫“爸爸妈妈”。人类有上百种语言,只是名字不一样。基于此,语言和文学以文字、声乐、诗歌和文学的形式产生了。谁在乎呢。当初,我们改了名字。我们没有叫我们的母亲木头或石头水。比如宇宙的形成,大爆炸前的奇点,必须假设,否则鸡生蛋,没完没了。但是,很少有人关心这个质量无限大,大小无限小的奇点对不对。只是这个假设和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切都有逻辑联系,所以我们认为它是正确的。其实提出假设的时候,大学者只是开了个脑洞。他看到的世界没有直接拥有这些东西,是抽象的存在,只需要逻辑来验证。

也许人类的思维结构,依靠感官的传递和简单的逻辑,相信“原来如此!”你要和地上的蚂蚁争论,让你脸红,因为当它们看到黑白世界,感受不到颜色,让你很生气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建立一个合理的存在思维?

既然思想没有那么坚定,又何必谈养生呢?因为它的理论很完善,很多地方的逻辑填充是空白的,充满了神秘感,有点东拼西凑。就当一个新鲜的故事,慢慢讲:

宇宙最初是什么样的?用“无限”这个词,意思是没有极限,没有极点,没有到达,你不懂。在那之后,你怎么能如此困惑?无极太极,从无到有,变化无穷。太极的意思是,还是知道自己输了,慢慢接近本质,还是不够。这一切都太深刻了,应该是有限度的,但是有一些竭尽所能的感觉。只要想提高认识,就要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太极是分开来认识的,一阴一阳,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演变了无数种方式。人的逻辑是从无到有,从一到二的路。

老子《道德经》云: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而动则极静。但静止产生阴,静止又运动。一个安静的动作是彼此的根。阴分阳,两仪直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把无限比作虚无,把太极比作永恒的存在。对面的父子完全被大多数人接受了。古人认为天人合一,所以很主观。

目前已知的宇宙是一个三维空间,是时间、物质质量和能量的单向转化,是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和变化。如果上升到N维去认识,自然科学还找不到验证,但是量子力学和弯曲空间已经被质疑了。但在对人体和生命的认识上,古人似乎已经超越了三维,在更神秘的层面上探索和前进。人体的小宇宙和自然界的大宇宙是一个道理。原子的内部空间可以容纳天体的运动。如果没有错误,会提高对维度的判断,也是本文讨论的生命科学与养生这一课题带来的信任与悖论。

有一个元神,很多圣贤都提到过。基于此,它是生命科学的基础。

让中国人说说神吧,神是神奇的,超越自然的,法力无边的,智慧宽广的,呼风唤雨的,乘龙骑着鹤,自由翱翔的,享受极乐的,克服逆境的,善良仁爱的。他把好的都用上了,写了神仙故事,塑造了很多神仙,如来佛、玉帝、太白金星、如来佛、观音菩萨等。

外国人也有神。耶稣基督和圣母玛利亚是基督教和天主教中至高无上的神。真主和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中无所不能的神。

除了宗教上的神之外,泛神论和有神论中还有许多神,如宙斯、阿波罗、祖父土地、祖父黄成等等。当然,潘多拉、撒旦、精灵、鬼魂、阎罗王、黑白无常等超人的恶魔,也可谓与神并肩。

上帝起源于神话。从宇宙的构成来看,是一种质量为零,能量无限的物质。它是智慧的能量体或思维意识的逻辑碎片。它存在于三维之上,必须依靠人肉才能进入三维世界。它是人类生命的动力,是意识的发源地。这个假说随后会被中国的佛道修行者验证,千百年来越来越真实正确。

当然,国外的自然科学提出了宇宙的智慧生命体,叫做元灵(申远的别称)。科幻片里,汽车人的能量块,外星人,星际生命,泰坦,赛亚人,奥特曼等。都被赋予了拟人化的形象,其实是高级生命形式,存在于异质空间。他们在和人类保持联系,寄生在人类的身体里,经历着作为人类的喜怒哀乐,在人类生命结束后回到天堂(母亲),被重新分配或重生。中国佛教也是,说人死了之后,灵魂会下地狱接受审判,然后是业障之轮中的六大司。在中国道教中,认为人死后灵魂会丧失,精神会回归虚空。然后,当父亲的精华和母亲的血液融合时,光线闪进卵子,它就可以重生了。在这些故事中,元神没有被神化,能量很小,寄生在人体上无法显现奇迹,来到世间享受快乐(我们这么认为),遭受痛苦(宗教这么认为)。经过他的生活,他是一个可怜的鬼。

神如游丝飘,快如闪电,无形,寄生于人体,吸入气精,养神识神,护佑生命。它的传说是这样的:在宇宙中,有一种高级智慧生命,名叫“开元”

灵”,像航空母舰或智慧星云一样,漂浮于异次元太空。它派出无数量级的元神碎片,像蜜蜂采蜜一样,完成收集智慧的任务。元神寄生人体或其他生命体,从生到死体验这个过程,他同时分蘖识神,像他带来的U盘,拷贝人生,肉体结束以后,元神回到“母舰”复命。当然,元神要吃要喝,支持他能量供养的,是元气,中国古人谓之炁或真气,现代西方人命名为“乙太体”,是充斥宇宙间具有能量的精微物质,是物质与能量的中间体。

有了元神的概念以后,来解释生命的形成,十分顺理成章,因为在很多道教和佛学的典籍里,都讲明人的胚胎,是托生被注入神灵的。杳杳冥冥的元神,在人的诞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解释了人为什么比其他动物聪明,人为什么具有意识和思维。此等重大的哲学问题,找到可靠的答案,应该欣喜或信一信吧!有人说,哲学的高级进修班,是神学课,值得报名去听。

尹真人高弟在《性命圭旨》性命说章节曰:又尝譬之男女构精焉,而一点之善,落于子宫者,气合之而为命也,而性即存于其间。其即一阴一阳之相搏,而一点落于黄中之中以成性。乃妙合而凝,不测之神呼?此之谓性命妙合。佛家言,生则第八识神阿赖耶主之,投胎此识先来,舍身此识后去。如果没有神的存在,没有神和人之间的关系,道家和佛家又怎么能神秘而受人敬仰呢!

抛开那些纷繁浩杂的典籍,重新表述含混晦涩的过程,生命用元神来形容,大道易简竟如此清晰:当男人精子和女性卵子结合的时候,元神悄悄地进驻了胚胎,或是元神促进了这次胞芽的形成。待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之时,元神分蘖出识神,来认识人间,酷似形成人大脑中的意识与身体的感觉系统。从此,元神和识神同住人体,有了明确分工。元神好静,晚上工作,静时吸收大自然中的元气和人体产生的元气,以濡养自己和分配给识神以能量。识神好动,白天工作,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六欲,控制着人的思维和欲望,靠元神提供的元气支撑。睡眠现象,很好地解释了,人的识神在缺少元神供养元气的情况下,像手机没电了一样,急需停止工作休息,进入睡眠状态,营造寂静环境,唤醒元神来值班,吸纳元气,相当于插上了充电器。否则,人想睡觉的时候,绝对不是因为饿了,反证人体营养充足,对识神不起作用。人要醒来呢,也不是因为意识里有个定时器,而是元神吸饱了元气,足以使识神起来工作而已。若道家云: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是也!

上面那一段情节并不复杂的故事,让佛道两家讲的,比喻丛生,使人如坠云烟。但是,后面的故事,还会加入新的角色,叫元精。佛道两家因为实证修持,讲的精准无误,阐发精气神的奥义,直指本质,体验更多,只是在概念上幻化出阴、阳、乾、坤、铅、汞、龙、虎、色、欲、性、命等等,等同于:一个人很多名,一件事两种声。

碰到概念,必须澄清,因为现在门派众多,肆意曲解,怨不得【清】柳华阳禅师著《金仙证论》增著篇末说:“以此戒云:毋劳再注!”元精,是人体水谷精华,余结精囊,变为后天生殖之精,依靠元神的温养,打通玄关,遁行于经络,升华为元气的原材料。这个论断,已将元精和先天之精分开,和后天之精紧密相关,否定了先天之精的存在,相当于讲元精是个过路客,是个少有存货不久停留的美妙瞬间,和烹饪时放的佐料一样,短暂有个形态,菜炒熟了它没影了。

精气神三个工人招够了,人体工厂便开工了。这个复杂的流水生产线,被简而论之为:人活着要吃饭,水谷精华,一部分用于身体生长,经过胃肠消化,给血液里输入大量的谷氨酸、蛋白质、维生素、葡萄糖、水分等营养,循环周身用于细胞代谢。一部分在识神发达到性成熟时,指导制造生殖的精子。一部分识神、元神利用神摄能量或人体呼吸吐纳之法,使元气与精微物质结合,诞生精子。这些精子,很大一部分,用于寻欢作乐或生育后代;还有一小部分,被元神、识神鼓动炁化为元气,以气养神。彼时,白天识神耗散元气,晚上元神静聚元气,元气好比元神的本钱,元气愈足,元神愈安。元神在人体是个最高的指挥官,他只喜寂静恍惚,不好费心管事,委任识神为宰相,统揽全局。识神自恃聪明,好学善动,为情欲所困,工作努力,费神耗气,常因不注意休息,熬坏身体,思虑成疾,情志内伤,需要大量元气耗损,使元神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大约男人在八八六十四岁,渐渐精痿不产,随元气无多,元神难养,命不久矣。

平常寿高之人,克制识神,调解情绪,减少欲望,爱惜元气,保养元神,精气充盈,寿命绵长。而非从此道养身,选择武术、太极、瑜伽、体操、跑步、走路等锻炼方式,仅肌肉发达协调,无关修身养命之奥旨。比若,牛皋笑死了,金兀术气死了,姚苌吓死了,皆因神在医可治,神离顷刻亡。

这个优良的神秘系统,只有六个演员,即元神、识神、元气、元精、经络和肉体,自称五元一体。经络其实是元气的运行通道,属于元气的范畴。特别提出来,因别处对它定义不准,混入呼吸之气和营荣之血,对于腧穴是元气循环上的节点,用医学的知识理解对于肉体中内脏和四肢的关联,降低了修身养性高于人体健康的层次。如果看了别的书,信了其他道,对前面六种解释均有不同。老早还积存着很多观念,诸如欲神、三魂七魄、阴气、阳气、先天之气、脉轮、神宫、丹田、气海、周天、炉鼎、水火等等,再来掺和揉杂,岂上面几百字可以说清。古人写了几百本书,越说越多,越阐越繁。尹真人曰:九十六种外道,三千六百旁门,任他一切皆幻,之我这些是真。《金仙证论》决疑第十八僧豁然七问言:专念经念佛,不见成道,何也?答曰:经,路径也;佛,名字也。譬喻考试求官,欲取第一名,求圣人唱四书,可否进。六祖云:东方人造孽,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孽,念佛往生何方?

慢慢理解元神、元气、元精的概念和关系,对于养生,性命原理,乃至于求佛问道,修身进阶,无不开启方便之门。

下面谈养生,分别五种,即道家、佛家、儒家、气功、瑜伽,不外乎运用了五元一体的哲学思想。简言之,道家养生在修身,佛家养生在修心,儒家养生在守中,气功养生在吐纳,瑜伽养生在寂神,都是从高于肉体锻炼的角度,专攻五元之一,达到元气充盈,元神保养,最高进阶至出神入化的境界,若伏羲、黄帝、老子、庄子、孔子、子房、王重阳、吕洞宾、张伯端是也。

题外说宗教,是有宗师的教派。宗师已经成神归渺,乃教化信众,为我独尊,为教独大,为戒是行,为信敬仰,为诚供养。重点在教化二字,叫人听话,保持善良,莫杀生、偷盗、奸淫、吃肉等,不然有地狱、恶鬼、苦海等惩罚,若是则有福报、成神、极乐等奖励。为什么芸芸众生,六祖之后,再无传人?为何泱泱百年,庙观道盛,少有神仙?似有不传之密呼!密在修持成神上,不在信奉虔诚上。

一,道家养生

道之玄教曰: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生身处,复命关,金丹之母,玄关之窍,凝结之所,呼吸之根。甲乙坛,戍己户,心源性海,灵府灵台。蓬莱岛,朱砂鼎,偃月炉,神室气穴,土釜谷神,灵根把柄,坎离交垢之乡,千变万化之祖,生死不相关之地,鬼神觐不破之机。难以悉记,要而言之,无非此性命之道也。

阅读道教典籍,隐喻太多,十分费力。实际上,道家在走练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还道四个路程,每个步骤都充满了艰辛不易,还有些玄妙的不传之密,下面简而言之。

(1)炼精化气入门的东西,道家人也舍不得教,口受师传,外人难觅其真。只因为,告诉你,会害了你;害了你,也会成就了你。炼精首先要不漏,不漏就是不行男女之事,修行人要出家,就是这个道理。像金庸武侠小说里《葵花宝典》卷首语说:欲练神功,必先自宫。真格儿得到它,你也不练。相反,很多修道之人,经不起红尘诱惑,尽寻欢乐,将精气无度宣泄,离修行养命越来越远,离经叛道者多。

陈撄宁讲:神仙家每于阴□穴,密而不宣者,因得此阴种阳之诀,其肾阳立能变弱为强,而阳旺思淫,亦为常人所不免。此道本为寿世,今反用及助淫,则贻害于世,故必择人而后传之也。

借助呼吸吐纳之功,元神、识神都可以拘来元气与水谷精华结合,而滋养肾水变为阴精,可用于生殖,亦可炁化为元气,通行经络或升蒸炼丹。

炁化,有个玄关,大体在阴跷脉会阴穴这个地方,抑或在气海和命门中间,是任督二脉连接的下端开口处。若启识神,则意守该处,元气逆行上升,督脉温煦,熏蒸炁化元精。若启元神,则寂寂盘坐,随缘随机,真阳萌动,大药初成。

道家认为,识神为阴神,元神为阳神。在炼精化气这个过程中,采药得真种子,必须元神真阳发动,才是最重要的任务。一般来讲,机缘来时,七日可得。(2)练气化神

分开说,练气指采纳元气,以通行任督二脉小周天,濡养脏器与神识。

练气要打通经络及腧穴的关,它是逆行的,任督二脉两个缺口,底下会阴,上面鹊桥,实际上应该在靠里非表的地方,最难打通和把握。因为在这两个地方称为玄牝之门,一个进一个出,进的地方要堵住(屏息),出的地方要堵住(不漏),需要实际修炼时掌握技巧。

督脉难关还有夹脊、玉枕、百会、鼻翼,任脉难关还有膻中和气海。

化神比较复杂,元气运行大周天,采药归壶炼成丹。

道家如此论述:盖阳精日日发生,但世人不知翕聚,以致散而为周身之气。至人以法追摄,聚而结一黍之珠。释家呼为菩提,仙家名曰真种。然此阳精不容易得,人若知此天人合发之机,遂于中夜静坐,凝神聚气,收视反听,闭塞其兑,巩固灵株,一念不生,万缘顿息。

崔公《入药镜》云:产在坤,种在乾。乾居上为鼎,坤居下为炉。非猛烹极煅,则药不能出炉,非倒行逆旋,则药不能升鼎。

将那真种子,先升至泥丸宫,用聚火之法;后结胎于气海,用行火候法。

聚火之法,即达摩、海蟾二祖吸、舐、撮、闭四字诀也!吸者,鼻中吸气以接先天也。舐者,舌拄上腭以迎甘露也。撮者,紧撮谷道内中提,明月辉辉顶上飞也。闭者,塞兑垂帘兼逆听,久而神水落黄庭也。

火候最密,圣人不传。陈虚白曰:念不可起,念起则火燥;意不可散,意散则火冷。惟只要一念不起,一意不散,含光默默,真意绵绵,圆明觉照,常自惺惺。此常养圣胎之真火候也。

于是而知神息者,火候也。孟子只所谓勿忘勿助,老子只所谓绵绵若存,释迦只所谓不得勤不得怠者,是皆神息之自然,火候之微旨也。

炼气化神,也叫百日筑基,或称十月怀胎,是取元神培育的元精,升腾为元气,然后周身流转,至泥丸接济神明,至气海结为金丹(舍利子)。(3)炼神还虚前面火候已足,圣胎已圆,若果之必熟,儿子必生,弥历十月,脱出其胞,婴儿现形,出离苦海。佛教称为法身,道教称为赤子,又名婴儿。实际上是元神得到能量,活脱脱,辉光光,跃然而出,欲脱离肉身而至自由虚空漫游。原来元神喜欢寂静,现在能量大了,爱耍爱玩了,怎么办?也不能由他去吧,实有三年的哺育期,九年面壁的涅槃时。元神潜居气海,重开混沌,宴坐静室,安处道场,须藏以玄玄,守以默默。始则籍坤母黄芽以育之,继则聚天地生意以哺之。此感彼应,发迩远见。其中自呼自吸,自阖自开,自动自静,自由自在,若神仙逍遥于无何乡,似如来禅定于寂灭海。至此大安乐处,仍须密守关元,无令外缘六尘魔贼所侵,内结烦恼奸臣所乱。若坐若卧,常施莹净之功。元神在家里坐着要小心,飞到虚空中不可大意,有真空练形法,比喻为运瓮。老子曰:外其身而身存,忘其形而形存。这时候出入地,大约是在鼻端,自然太虚中有一点如露如电之阳,勃勃然入玄门,透长谷,直上泥丸,化为干霖而降于五内。会飞了,还要练。丹道已成之后,若不知上达之无为,而着于相焉,则谓之守尸鬼。到此还没有练好,元神一直在练练练,识神还在留级着,道家叫性命双修,即让识神彻底死寂,不复维识,了性了命而已。故吕纯阳曰:九年火候直经过,忽尔天门顶中破。真人出现大神通,从此天仙可相贺。(4)炼虚和道古德云:何物高于天,生天者是也。何物大于虚空,运虚空者是也。盖大道乃虚空之父母,虚空乃天地之父母,天地乃人物之父母。天地广大,能生万物。虚空无际,能生天地。空中不空,能生虚空。空中不空,真空也。真空者,大道也。此法复炼元神,以还我毗卢性海耳。大觉禅师云:一颗舍利光熠熠,照尽亿万无穷劫。大千世界总皈依,三十三天咸统摄。这节略叙,只说比神大的还有,哲学无法穷尽。二、佛家养生佛家养生要养性,调身先调心,在识神方面下了大功夫。如老子《道德经》36章所言:“将欲灭之,必先学之。”佛家养生的核心,要涅槃识神,死寂本性,识神不再浪费身体,不再耗费元气,独元神显灵,佛法成矣。(1)佛家对识神(人生)的认识。

①四谛:四谛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概括了佛教对人生和现实世界的认识和价值判断。苦谛,是说现实生活中充满着种种痛苦的现象。归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和五取蕴苦八种。集谛.是表示造成种种痛苦的原因和根据,乃由人自心的种种烦恼所致,有贪、嗔、痴三种。灭谛,说只要从心中息灭、断除烦恼,便可获得解脱,超出生老病死等苦,涅槃得到极乐。道谛,是说息灭烦恼,达到涅槃的道路,即修行科目,主要为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②十二因缘说:十二因缘即:无明(无知)、行(造业)、识(认识和识别作用)、名色(人的精神要素和物质要素,即身心)、六入(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触(接触)、受(领纳)、爱(贪爱)、取(追求)、有(生存环境)、生、老死。

③五蕴说:色蕴,是指一切有形态的物质现象。受蕴,是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以及感觉的对象(色、声、香、味、触)。想蕴,是指知觉、表象和观念。行蕴,是指意志之类的心理作用。识蕴,是指意识或认识活动。

④三法印,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

⑤生死轮回说、因果报应说等在劝善戒行上,是很好的护法工具。

佛教显然对人生、观感的认识,非常丰富多彩,也是对花花世界细致入微的描绘分析。从表象上来说,它很接地气,同情了世间各式各样的苦,见识了世界上无所不括的事,信众亿万。从实质上来说,它要人断了烦恼,了去尘缘,走向极乐,却是爱之愈深、去之愈难。(2)佛是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间满,达到三觉,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菩萨即自觉,觉他者.是指能悟佛道,发愿普度众生的候补佛。罗汉是即自觉者,指经过修行获得灭除烦恼、超越生死轮回的解脱者。从佛教诸神庞大的体系,可以看到觉悟的重要性。(3)普通人追求佛教养生,一般都落在“戒定慧”,三条道谛上。

①戒。就是戒律,是起心动念和言行的标准。从小乘说,戒就是诸恶莫作,停止一切恶的言语行为,不再制造恶业恶因。从大乘来说,那就是摄心为戒,不但恶的言行不能有,恶的念头都不能有,并且还要发菩提心,修一切善业,利益众生。佛教的戒律很多,无论在家出家,最根本的是五戒:杀、盗、淫、妄、酒。五戒展开就是三千威仪、八万四千细行。这些戒律都是帮助我们得定的,不是为了约束我们,没有这些戒律,我们的心总是胡思乱想,定不下来,就无法了生脱死。

②定。就是制心一处,心念不受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心境所动,这是大乘的定,是戒定慧三学的中心。外境造成的种种打击、刺激、诱惑,我们的心不为所动,不会受到干扰;我们内心浮现的各种妄想杂念,也都能够降服,这就是定。佛定的戒律就是帮助我们得定的。

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方法就非常巧妙,为什么念佛?因为我们凡夫很难一心,总是妄想纷飞,停不下来,佛就教我们把心安住在佛号上,以此置换我们的妄想杂念,久而久之,念到功夫纯熟,心中就只剩下佛号,不再有任何妄想杂念,当然也就不会破戒,这就得定了。

③慧。是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个慧不是我们平常说的聪明才智,也不是文化知识,知识是外来的,可以不需要戒定,只要博学多闻就能得到。这个自性般若智慧不行,它是从里面来的,一定需要戒定。戒是帮助我们得定,提高自己的德行;定是帮我们开慧,帮助我们放下,放下之后,智慧就现前。智慧反过来又帮助我们看破,得更深的定,再得更大的智慧,最后究竟圆满,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

如果放不下“我执”,做了善事,没有得到回馈,就心生烦恼,这就是没有真正的慈悲和智慧。如果你做了善事不思回报,甚至人家恩将仇报,你都不放在心上,不生烦恼,这就是真正的“无我”的智慧,已经是阿罗汉的境界了。如果不但放下“我执”,连“法执”都放下,佛法都不执着了,那就明心见性了。(4)坐禅是一个非常殊胜的修行法门。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5)佛教气功和武术的养生功法。①达摩易筋经②达摩十八手③少林气功佛家经藏浩如烟海,佛教寺庵多若星云,佛门信徒众似国家,成佛之人寥寥无几,维将人生看得太深,维将意识看得太重,却要将识神抛弃灭迹,达到最终觉悟,积重难返也。三、儒家养生儒家之教,教人顺性命以还造化,其道公。“儒”是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术士。后来儒家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承担社会责任,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积极入世辅佐政权,乐观仁德以养天年。看似儒家在燃烧自己的生命,却是思不出位,立不易方,行天下之大道。俗话说,惩恶即是扬善,拯救苍生于水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等等儒家执着的思想,难道不是很高的觉悟么?早已忘我的精神境界,识神那里寻找,岂非成就了元神大义。孔子、关羽、鲁智深、岳飞、王阳明、狄仁杰、文天祥等等肩负儒家思想的人,不是神一样地存在了好几百年了么。只要是身后名垂青史的人,都有大境界,都聚大气概,当其时若无如神助的精魄,何以有大作为,何以建大伟业。儒道释虽三分,其道一也。儒之执中,道德模范,仁善和气,舍身取义,未觉生之苦,还享道之甜,此等觉悟善根,养浩然之气,邪魔外鬼不侵,长命百岁可也。(1)热爱生活的积极状态。与其他宗教或人生观对比,儒家是积极的入世思想,主张仁爱忠孝,不悲观厌世,爱家庭睦邻里忠于祖国,希望修身、治国、平天下,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赋予舍身取义的至大精神。①强调精神调摄。《礼记·缁衣》说:“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养心与养形是养生的重要内容,然而精神与形体之间,具有统帅支配作用的是精神。“养心莫善于寡欲”为《孟子·尽心下》所言,《论语·颜渊》中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儒家精神内守中和。②注意身体护养。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等,是护养身体的基本原则。反之,“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③儒家以心为本,将心性与道德建立联系,倡导人之初性本善,认可天人合一仁者寿,倡导建功立业德者范,恪守大丈夫光明磊落的宽阔胸怀。

④保持仁者乐的生活态度。如“有朋自远方来”、“学而时习之”的喜悦,有“饭蔬食饮水,乐在其中矣”、“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乐,也有范仲淹“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晋升一个层次的乐观精神。(2)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人间一种至大至刚的正气,是一种无往不克的气魄,充塞于天地之间,至高至上,宏大无量。这样一种正气,并非是神秘的、不可知的,而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融汇升华,是为之必有理,行之必有道的人间境界,是忘我的、无私的、至为公道的,也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圣贤气象。①从孟子到文天祥再到谭嗣同,无不说明“浩然之气”是一种生命的道德追求,是一种“小我”中所蕴涵的对“大我”的正义感、使命感和荣辱感。②具备了“浩然之气”就具有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大丈夫气概。③以食补气,读书养气,保命养气,动静养气,都是儒家采取的养气办法。(3)内省是儒家养生的根基。内省有两大好处:一是发现问题,完善自我。通过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进行自我检查,发现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二是正视自己,坦荡做人。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内省,是心灵的觉悟,却不是悔悟,是不带负面情绪的感知。说明儒家思维平和,心态端正,智慧来过。①儒家静坐。儒家静坐的口诀是“端而虚,勉而一”,端者克己复礼也!儒家静坐内省在于明德,在于守仁。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②儒家内省的两大功夫,一是慎独,二是知几。“慎独”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和高度的自觉性,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自重自爱,把握自己。“知己”的意义在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诚恳真实。③寻找自己的良知。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只要找到了天赋的道德,那么心灵与身体的健康也就不期而至,知善知恶是良知,知行合一是是本色。(4)仁德是儒家养生的舍利子。仁德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准则,有仁厚博爱、忠恕宽人、普济苍生、克己复礼的好多重意思,表明修行人的性格和品德,达到仁爱慈祥的状态。①以仁处世,以德服人,是儒家追求的生存状态。不断地修为,达到如此境界,将积累仁心厚德,达到人生不苦无烦恼的喜乐界,达到人生完美的至境,那不就是成了大果,不慕神仙不羡佛了。②德善是接近智慧及生命的钥匙。什么是智慧,有利益、有欲望、有需求、有烦恼、有诱惑、有主观的识神,只会形成短浅的偏见,不会有大智慧。大德至善之人,不偏不倚,不苟不同,不私不欲,天下为公,道德至上,那不是神仙么,还能有什么达不到的智慧,和体验错误的生命意义。儒家是以达到人生完美,从而不羡鸳鸯不慕仙,成的正果。相反说,做人对社会有贡献,像爱因斯旦、牛顿、贝多芬、曹雪芹、钱学森等;做人对自己不虚伪,爱的真诚,善的良知,像贾宝玉、梁山伯、伯夷、叔齐等,还有必要放弃有意义的人生,寻找虚无缥缈的长寿或神仙么?人类对神仙的刻画,能力太大,形象蛮酷。这些了断了凡心,弃除了肉身,的佛、仙、神根本不会留恋红尘,来人世间飞来飞去,呼风唤雨,扎个靓丽的pose,打个响指。他们是异类空间的存在,不是三维世界的物件,彼此死后方有关联。有两个通用的公式,不期然被用到,不尽然被表述,其一是静坐,其二为善德。道家打坐,佛家禅坐,儒家静坐,气功端坐,瑜伽盘坐,都是将腿盘起来,散盘、单盘、双盘、如意盘等,好像这个姿势,是个法身,神仙的塑像莫不如此。坐起来,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惚兮恍兮,任督二脉无压迫,冲脉连天地,阴跷脉断了与地阴的联系,周身元气形成能量立体三角形,元神居中隐显吸能显圣,若龙之养珠。每种修行,都说莫作恶,培育善根,广积仁德,列入门规,若犯惩戒。仁爱善良,平和颐养,品行德恩,悲天怜人。天生人,合乎道。人爱人,合乎理。私利恶念,离经叛道。善德完满,人用其极而返先天,道生其处而功德全。妖魔鬼怪有之呼?阴神、阴气全文未提,宇宙间正能量之外,负能量当存。如何避之而运道畅,如何消之而离灾难,维元阳充盈,仁善德昭,则邪不干正,炁护退之。至于气功、瑜伽上的讨论,基本原理如出一辙。待有新的发现,另文再叙。——2022年1月6日(写在兴平疫情封城宅家之时)

热门攻略
推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