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河核心舱发射!全国人民欢欣鼓舞。
北京航天控制中心内,一个高瘦的年轻人皱着眉头,戴着耳机盯着屏幕。天地互动,令人振奋。随着空间站机械臂解锁展开、在轨爬行、舱外检查等任务的顺利实施,这位年轻人激动地站起来拥抱同事,眼里噙着泪水。成功了!
小伙子名叫梁长春,34岁,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机械臂控制系统总设计师。在过去的十年里,他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这个不断变化的太空之臂。
与太空结缘,是一场美丽的“意外”。同济大学硕士毕业前,梁长春陪同学参加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讲座,被自己的航天梦点燃。
进入航天五院总体设计部后,梁长春很快就接到了3354“大单”,为嫦娥五号的采样机械臂安装“大脑”,航天产品重量限制严格。在“减肥”的同时,要保证动作是毫米级的。这种像钓鱼竿一样细长的机械臂给团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没有先例可循。梁长春一头扎进实验室一年多,反复推倒实验,终于自己编写了数千行MATLAB程序代码,形成了第一代空间机械臂控制算法的SIMULINK模型库。
机会,只有一次!不允许出错。嫦娥五号落月后,完成探月任务的时间只有48小时。
为了万无一失,梁长春模拟了月球环境,实验了上百次,对所有能想到的故障都做了预案。不确定月球土壤的密实度,他们设置了多种参数,并让这只“手臂”根据触感调整自己的“力度”。深钻、浅钻、铲、挖、夹土,约1.7斤“月宫特产”打包带回。
挑战永无止境。
从2016年开始,梁长春为中国空间站大型机械臂设计控制系统。这个“大力士臂”不仅要能承载25吨的大舱,还要能快速动态捕捉悬停的飞机。但运载火箭对机械手的尺寸有限制,既要轻便灵活,又要工作面全覆盖,这就成了一对矛盾。
每天头脑风暴,图纸如雪片。梁长春即使在梦里也是机械臂,家人说他“中了魔”。终于有一天,团队受到所画圆规的启发,为这个机械臂设计了两个足(手)——末端执行器,一个脑3354中央控制器,七个关节,真正还原了人类的手臂。依靠舱壁上设置的“足迹”(目标适配器),这一只有十几米长的手臂,甚至可以“爬行”整个舱室。
每一次飞跃,都要经历无数次击倒。梁长春说“归零”是最折磨人的。如果实验出现问题,他们必须追根溯源,举一反三,重新开始。在航天科技领域,有一句话叫“后墙不倒”,意思是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征服这座山”。所以每一次“归零”都意味着加班加点赶进度。
为了保证机械手的飞行程序万无一失,关键飞行程序共起草了23版。常亮春经常演绎节目到深夜,所以他只能由妻子照顾年幼的孩子。在他看来,航天工程不能容忍失败和遗憾。\"只有完美的过程才能带来完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