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蒋成
当你在大学的时候,你有没有因为学校的网速而抓狂?连接不上或者下载慢的我就不说了。关键是有些学校还没拿到选择,只有一个,又贵又难用,我还得忍着。
针对这一问题,日前,教育部、工信部发布通知强调,高等学校不得签订排他性合作协议,限制或者禁止其他基础电信企业通过第三方开展校园业务;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制用户使用指定基础电信企业提供的电信业务和终端设备;学校的上网费用原则上不应高于所在城市的平均水平。
消息一出,大学生们拍手称快。在评论区,学生们争相@自己的学校,纷纷表示“我说的就是你”。可见这也是一个普遍问题,困扰的同学不在少数。
上大学的时候,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当时只有一个校园宽带,特点是内网即将起飞,外网连PPT。没想到,这么多年来,中国整体网速提高了很多倍,这个问题依然顽固不化。
还记得在宿舍看NBA比赛直播的时候,画质都要调到最低。基本上,我看不到谁把它传给了谁。我只能判断是黑人传给了白人。难受的是我投了一个三分球,球停在半空中。我不知道我是否被录取了。
此刻,我们正盯着下一栋楼的动静。如果有一阵欢呼声,说明球有机会了。这几年隔壁楼的网速总是比我们快一点,他们的图片总是先动。
现在回想起来,这些都是大学里的趣事。当时我们没有想到,这其实是一个权利和利益的两难问题。有些学校的网商是垄断的,网速比市面上的低几个档次,但是大学生没有别的选择。
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生的游戏空间其实非常有限。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给学校提建议。而且学生宿舍不同于普通家庭,学生不是宿舍的主人。况且这只是忍几年的事,大家未必有动力认真。也许正因为如此,一些学校毫无顾忌,提供的网络服务又差又贵。学生就像被收割的“韭菜”。
这种状况应该改变,这不仅是为了保障学生作为“消费者”的选择权,也是当前信息社会建设的需要。大学生需要廉价优质的网络,并不仅仅是为了赶剧打游戏。如今,最起码的网上课堂、论文等活动都离不开网络设施的支持。
查阅资料和写论文基本都是在网上完成的。别说国内各种论文咨询平台,就连在国外网站上找各种数据图表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如今的学术产出,早已不是“坐冷板凳”的苦逼叙事。想要学术成就,离不开遍布全球的便捷网络和学术资源。
今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提高学校网络质量,提供高速、便捷、绿色、安全的网络服务”。
保持网络畅通高速也是高校建设的“刚需”。高校应重视提高网络服务质量。说白了,有没有好的网络,会影响学生的人生体验;总的来说,这也是一项关系到高校学术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编辑:李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