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语文课有名著阅读作业,要求阅读《西游记》和《骆驼祥子》。但是,精灵古怪的女儿提了个条件,要我先陪她看她喜欢的书—— 《哈利波特》。回想起来,女儿迷上《哈利波特》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四五年级开始,我就经常问能不能养只猫头鹰或者猫。出去吃火锅,对火锅店的长筷子特别感兴趣,说它可以做魔杖;我甚至满怀憧憬地等待着,有一天我收到了霍格沃茨的录取通知书。
据说全世界有几百万粉丝。看来《哈利波特》确实很神奇。作为一个母亲,我也认为我们应该读孩子喜欢读的书,试着去了解他们喜欢的世界。因为孩子长大后不知道自己的魔法,成年人只能是麻瓜。
1 《哈利波特》到底是什么“魔力”能让孩子如此着迷?女儿,第一个原因是《哈利波特》的世界很神奇很酷。从神秘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酷炫的霍格沃茨城堡,惊险的万圣节巨魔,刺激的魁地奇比赛,变幻莫测的厄里斯之镜…
在这个世界上,牛顿爷爷的定律限制不了作者的想象力。看,大厅上方的空中飘着成千上万的蜡烛,还有可以让海格从天而降的扫帚和摩托车。他们是怎样的神仙黑科技!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教训都是有趣和有用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魔法改变了当时的世界;这个世界的老师都有独特的个性,都有自己厉害的技能。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朋友,性格鲜明,可以互相陪伴,互相帮助。这个神奇酷炫的世界真的很让人向往!同时,在《哈利波特》的魔幻酷炫世界里,“冒险”是被允许的!女儿曾经说过,妈妈的爱会变成焦虑。的确,在经历了很多磕磕绊绊之后,我们有时候会对孩子过于关注和担心,害怕孩子生病、受伤、委屈和伤心。于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急于规定自己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以避免各种“冒险”。但是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孩子可以冒险。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虽然学校也有很多规定,但是对学生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高一新生不参加魁地奇比赛,比如不能靠近四楼神秘走廊等等。不过,最终孩子们的“冒险”还是得到了肯定和奖励:在年终宴会上,邓布利多院长因为罗恩、赫敏、哈利和纳威之前的“冒险”表现出的机智、冷静和勇气,为他们格兰芬多分院加分。他们保护了魔法石,格兰芬多因此赢得了学院杯。这正是孩子们所向往的!经历一个不平凡的过程,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但语文老师作为母亲,总是从语文的角度来谈“魔”:在文学的世界里,我们有很多吸引读者的方法。比如选材新颖,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用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来说,作品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来自生活”就是让读者“走进去”。《哈利波特》,虽然是九又四分之三,但还是平台;虽然是在大城堡里,但还是学校;虽然他学的是魔法,但他还是要上课和考试。这恰好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让人觉得这种想象也有真实、贴近生活的一面,所以读者愿意来到作品中,也能理解这种想象。孩子们对《哈利波特》着迷,不过是因为书中的环境、情节、人物“高于生活”,新奇,日常生活中没有的,也非常期待。扫帚和海格的摩托车比每天上学路上的堵车好多了;和朋友好好相处,一起承担风险,比被关在家里听父母唠叨要好得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我们作者会用外貌、表情、动作、语言、心理等各种描写。加上对比、衬托、环境对比等手法。使作品中的形象生动传神,表现出他“高于生命”的一面。
在魔法学校霍格沃茨,学生们勇敢、坚强、忠诚、足智多谋、热爱学习。他们走出困境,一次又一次地打败敌人。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现的期望,但很难全部实现。教授们穿着不同的巫师长袍。邓布利多乐观、精明、平易近人。斯内普诡秘,勇敢,执着。麦格很严肃,尊重他人,与伏地魔形成鲜明对比,伏地魔没有人性,很残忍。教授的性格和优点也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期待的老师的样子。这种创作很常见。比如在小说《理水》(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鲁迅先生翻新旧事,用水利局治水,塑造了大禹这个艰苦奋斗、为民请命的中国脊梁形象,代表了我们现实社会和历史中最优秀、最高尚的人。为此
,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等,写他说话简明扼要扣重点,写他不怕辛苦、一双大脚满是老茧。同时也设定满脸流着油汗的“其他官员”,用这些次要的人物形象来反衬大禹的踏实且伟大。除了选材新颖、高于生活这一点,作者们还会运用结构上的一些技巧,这些技巧也是吸引读者的“魔法”。《哈利波特》中设置了很多悬念,比如《魔法石》中三只脑袋的大狗路威到底在看守什么,海格保守着什么秘密让他欲说还休,斯内普到底在鬼鬼祟祟地搞什么名堂。这些悬念会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领着读者探寻问题的答案。而故事的结局也是出人意料——叛徒竟然不是斯内普教授,而是奇洛教授。可是回想起来,从对角巷破釜酒吧里意外见面时的紧张神情,到万圣节前对付巨怪时与奇洛教授的偶然相遇,再到魁地奇比赛时赫敏撞到奇洛教授而哈利脱险的巧合,都让这“出人意料”的结局变成“情理之中”。而这种豁然开朗,正是在结构上运用伏笔所起到的效果。-END-
责编 |张子清
实习编辑 | 宋佳妮
版权声明本文系“读者·新语文”独家稿件。可发布于“读者·新语文”旗下各大媒体平台,版权及解释权归“读者·新语文”所有。个人或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原创稿件凡经“读者·新语文”使用,即视作作者同意授予信息网络传播权,“读者·新语文”将有权在系列媒体平台上使用,本平台所支付的稿酬已包括上述使用方式的稿酬。